田地里,除了種莊稼和瓜果蔬菜,還能種什么?
9月上旬,在海南省東方市大田鎮月大村,記者找到了另一種答案:一排排光伏板匯成了“藍色海洋”,肆意汲取著太陽的能量;藍色“海面”之下,一片片地瓜秧、鳳梨苗等喜陰植物長勢喜人,等待著豐收。
這是國華投資公司在海南東方建設的首個光伏農業發電項目,通過現代設施農業和太陽能光伏巧妙“聯姻”,為國家能源集團在非煤產業方向開辟了一條農光互補、綠色發展的新路徑。
農光互補,顧名思義,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種植相結合,通過在大棚、魚塘、草場、林地等農用地上設置矩形架,并于其上鋪設光伏發電裝置的方式,達到既能發電,又能為農作物養殖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環境的光伏電站建設模式,實現土地綜合利用。
農為國本。新時代下,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向綠色、高效和節能環保轉變。國華投資公司在開拓新能源市場中,積極轉變發展思路,瞄準“光伏+農業”方向,肩負重任的神華(海南)新能源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利用光照和土地資源,開始了在當地新能源領域的布局落子。
應運而生的海南東方農光互補項目,是國家能源集團第一個單體容量最大的農光互補項目。項目占地2300畝,總裝機容量為100兆瓦,規劃以農業設施為基礎,建設一座集農業生產、光伏發電、生態農業觀光于一體的農業光伏電站。根據項目建設目標和功能定位,分為光伏區、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區等七個功能區。
“我們在開發新能源同時,努力推進發展與環保并舉、陽光與綠色兼容,在海南建設一種光伏新能源、現代農業及生態旅游相結合的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,為當地能源和農業發展做示范。”神華(海南)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文凱為項目描繪了這樣的前景。
目標高遠,建設不易。
由于是全集團首個農光互補項目,項目的設計、施工均無經驗可循。國華投資公司先后從所屬各單位抽調相關專業員工到現場支援建設,員工們邊干邊學習,摸著石頭過河。
為爭取電價優惠政策,神華(海南)新能源有限公司在2018年建設之初提出“630并網發電”目標,開展大會戰,把施工進度分解到天,充分調動參建單位的積極性,并與南方電網溝通協調,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。
高溫炙烤是員工們必須面對的一大考驗。員工個個熱得汗流浹背,心中卻滿懷期待:太陽越大,光伏發電效率越高,一點兒不影響底下作物生長,前景可期!
功夫不負有心人,項目于去年6月30日前完成了并網目標,為培育國家能源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據了解,項目用地由當地村民流轉而來,項目投用后產生大量用工需求,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物流配送,先后帶動了200余名村民就業。
一名與神華(海南)新能源公司保持良好合作的農業公司技術員告訴記者:“大田鎮是黎族聚居地,村民多以種地為生,十分貧困,現在有流轉土地的租金作為固定收入外,每個人在農業公司打工還能拿到不低于3000元的月度工資。”
除了提高村民收入,推動當地經濟效益,東方農業光伏項目帶來的社會效益、生態效益更是顯而易見。今年前8個月,項目累計完成發電0.97億度,完成年計劃的84.68%,利用小時數為951.77小時,實現利潤3229萬元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,每年以標煤煤耗為350克/千瓦時計,相當于可節約燃煤0.84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.28萬噸。
版權所有: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
建議使用Firefox、Chrome、IE(IE8以上版本)瀏覽器,1280*768分